2019年10月底,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多个行业部门和企业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车身大会在澳门举办。本届大会吸引了爱驰、红旗、金康、东南、奥迪、宝马、领克、本田、奔驰等国内外知名整车企业及部分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展示和演讲。其中,博奇数据作为一家国际化的科技公司,积极参与本次车身大会,并进行了题为“TESLA Model 3整体解析&车身轻量化”的技术演讲。大会期间,我们对上海博奇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吉良进行了专访。
1、博奇数据主要开展那些业务?有什么样的优势?
博奇数据主要从事汽车的智能化、新能源、模块化、成本分析等研究,并通过智能数据库系统向全球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目前博奇数据拥有4个分支机构,分别在加州、东京、慕尼黑、上海,能够在全球快速的对最新上市车型进行对标分析,拥有最大汽车数据库,包含汽车全生命周期数据。博奇数据构建了AUTODATAS智能数据系统,通过AI+虚拟现实,从性能、成本、材料、结构、供应商体系五个维度提供产品定义、构架开发等解决方案。
2、在您看来,中国品牌车身设计和国外有差距吗?如果有,体现在哪里?
中国自从2000年以来,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汽车开发,通过中国汽车人的不懈奋斗,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也得益于许多海归汽车人推动建立起来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体系,在一些局部的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在整体上还存在一些差距。就车身开发而言,轻量化设计要在整车层面上考虑,要综合车型定位、整车性能以及整车成本分布等因素,以实现在选材、工艺、成本、性能等方面的平衡。
目前,虽然像领克、WEY等品牌尝试高端化战略,但总体还是以中低端车型居多,定价在10万以下或10万左右,在车身开发阶段对于成本控制就更为严格,这也就造成其车身性能有所保留。现在汽车行业发生着突变,未来汽车开发一定是通过大数据的计算来代替传统的经验,通过人工智能AI和VR/AR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开发效率,开发周期大幅度缩短,通过数据驱动创新,快速决策,准确进行产品定义,通过数据计算提供工程方案。中国汽车行业只要坚持自信,努力,前瞻的精神,就一定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3、未来,博奇数据有那些发展方向?
未来,我们主要在智能化、新能源以及模块化方面扩展业务,迎接挑战。智能化方面,通过对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与功能逻辑,整车及系统级软件控制策略,智能硬件集成与分布,硬件电路原理,人机界面HMI的展现形式,整车在各种场景中的反馈等操作场景的总结与优化,从多维度推进汽车智能化研究。新能源领域,利用高强度钢、铝合金、碳纤维等多种材料不同的特性解决轻量化过程对各项性能的保证。多种材料的连接配合复杂,通过研究各种车型的结构、设计、制造工艺,得到最适合的产品轻量化技术路线。并结合成本分析,提出轻量化解决方案。模块化方面,通过提高零部件的通用性和平台的兼容性,使汽车各系统总成能够自由组合,来开发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车型,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例如,MQB、MLB、TNGA等…
4、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怎么样的判断?在车身用材方面有什么趋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自2009年起步,到2018年销售124.4万辆,连续四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累计推广接近30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50%以上,产业规模全球领先。2018年中国新能源产品结构中,纯电动乘用车销量超过60%。纯电动乘用车加商用车总计占据78%,纯电动在中国新能源车占据主流地位。对于电动车而言,电池成本占比比较高;未来,我觉得如果电池性能进一步突破,成本进一步降低,电动车市场还会迎来高速发展。对于新能源汽车,开发全新平台正逐渐成为主流。电动车专用平台设计能在设计初期考虑电池包的位置,使其电池的模块设计达到最优而不用适应老平台的空间,且可与底盘一体化设计降低重心,提升安全性能。各大主机厂均开始设计基于全新平台的电动车设计,比如大众MEB模块化平台、奔驰EVA电动模块化平台、标致CMP纯电+EMP2混动平台、吉利PMA新能源平台等。
新能源汽车用材方面,白车身软钢及传统高强钢用量将逐渐下降,先进高强钢用量将进一步提升,PHS用量仍然维持较高比例。电池包系统引入后,车身轻量化需求进一步增加,铝合金的应用场景会增加。各大主机厂在考虑成本和性能约束的要求下,轻量化用材采用以钢为主,进一步延伸到包括铝、镁等轻质合金,以及纤维增加复合材料等多元材料应用发展的技术路线。在车身合适部位,选择合适材料,这才是设计最合理的车身。
5、谈一下参加此次车身大会的感想和收获?
中国车身大会打造了一个很开放的交流平台,大家以很开放的心态去进行交流,互相探讨,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并不是主机厂商或零部件供应商,而是一个第三方机构,受邀来参加这样的会议,就能说明这个会议涉及的面很广,很有生命力。对于一个行业而言,一定是个生态型的,除了产品以外还涉及到背后的数据分析等多个产业链。通过参加本次大会,我们可以倾听每个主机厂商在车身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它们的诉求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有很多收获。
自主创新并不是要闭门造车,去屏蔽很多东西,而是要站在一定基础上,这才是有意义的创新。我们进行车辆拆解、统计分析、成本分析、架构研究以及感官评价等,从而建立数据库系统,就是希望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汽车研发是一个长周期开发的过程,以前的时间跨度是36个月,现在有24个月、28个月这种说法。未来,在开发周期方面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就是基于新的技术,大数据的挖掘、AI人工智能等都会推动研发周期的缩短,从而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就算是很资深的工程师,其积累的经验也是有限的,不能比拟大数据。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还是缺少数据库建设,特别是汽车研发方面的。传统的咨询方式已经过时,如何把市场、感知、与工程联系起来成为关键。一些厂商在前期决策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调研工作,然后才有最终的决策,这实际上已经不太适合快速发展的汽车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先掌握数据,就能快速把握市场趋势,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